使用微信“扫一扫”
扫描以上二维码
即可分享本文至“朋友圈”

中国葡萄酒趣味史

发布时间:2020/12/11      浏览次数:51

葡萄酒并非是近代舶来品,自古就有之。但因为特殊国情,百搭的黄酒太强势,豪饮的白酒太强悍,葡萄酒根本不是对手,所以国产葡萄酒在中国不强。今天就来科普一下中国葡萄酒的发展简史。


我国真正有据可查的关于葡萄酒的文字记载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张赛出使西域,从那里带来了葡萄酒与葡萄插秧,我国的葡萄种植与酿造业开始了规模发展。


好吃的葡萄栽培,要感谢汉武帝


汉武帝建元年间,派张骞出使西域。在盛产汗血宝马的大宛(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带回来了苜蓿及葡萄(当时称蒲桃或蒲陶),还带来了酿酒手艺人。汉武帝很喜欢葡萄,葡萄的种植及酿造达到了一定规模,先在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种植,后传播到华北、东北等地。


1.jpg


《本草纲目》中记载: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pú]饮之,则醄[táo]然而醉,故有是名。


凉州刺史孟佗的"买官王道"


好景不长,东汉末年,由于战乱,葡萄种植及酿造日益困难。葡萄酒彻底成为稀罕物,达官贵人也不一定喝得上。


《三国志》记载,一个叫孟佗的人用一斛葡萄酒行贿汉灵帝时大宦官张让,得凉州刺史一职。(汉代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约为今天的200毫升,一斛葡萄酒约等于20升葡萄酒,以750毫升一瓶葡萄酒计算,约近于27瓶。换句话说,27瓶葡萄酒等于省长兼省军区司令。)


2.jpg


魏文帝垂涎葡萄酒


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


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


3.jpg


好喝的葡萄酒,要感谢唐太宗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葡萄美酒便成为了诗人们文思泉涌的催化剂和人生不可或缺的"知己"。


贞观十三年(公元640年),唐朝打败高昌国(今吐鲁番),战利品包括马乳葡萄种及葡萄酒酿造方法。唐太宗不仅在皇宫御苑种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造,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好,味道也好。盛唐时期,人民富裕,民间酿造及饮用葡萄酒十分普遍。


4.jpg


此后,葡萄酒的芳名就在唐朝诗歌之中屡屡出现,比如:


李白《对酒》:"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葡萄。"


鲍防《杂感》:"天马常衔苜蓿,胡人岁献葡萄酒。"


5.jpg


宋代:苏轼文中的琼浆玉液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老饕赋》中有写道:"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蒲萄。"


在苏轼看来,凉州出产的葡萄美酒配以南海精美的玻璃杯来盛装,是聆听仙乐、欣赏仙女跳舞时的必备之物,只有葡萄美酒这种琼浆玉液才够资格与仙乐、仙女跳舞相提并论。由此看来,大文豪苏轼可谓是"饕餮族"的开山鼻祖。


6.jpg


到了宋朝葡萄酒的发展还是如火如荼,大诗人苏东坡可谓葡萄酒的品酒专家,他可以分辨出葡萄酒的好坏与品质的高低,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享受人生,还需美酒相伴。


金元时期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巅峰时期。


金国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曾写过一篇专门歌颂葡萄酒的文章《蒲桃酒赋》,从该赋的序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葡萄酒酿造工艺在汉人的民间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很多百姓不知道葡萄酒的酿造工艺,酿造出的葡萄酒良莠不齐,可以推断出葡萄酒的种植酿造工艺还是大量的被达官贵族尤其是少数民族所掌控,百姓只有自己摸索探讨,这也是葡萄酒没有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清朝波尔多资深爱好者康熙帝


大清王朝的康熙帝是一位热衷于饮用葡萄酒的皇帝。一次他得了重病疟疾,几名西洋传教士便向皇帝建议,为了恢复健康,最好每天喝一杯红葡萄酒。也许是试后,确有效果,于是康熙将葡萄酒称为"滋补上品",甚至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并保持喝红葡萄酒的习惯一直到去世。


7.jpg


8.jpg


COPYRIGHT © 2009-2020 中山拉歌酒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